第三節詞語
詞語在高考中是必考內容,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辨析,在語言表達(試題結構中的第六大題)題目當中也有涉及。寫作中的詞語運用更不用說,它是寫作能力強弱和語言水平高下的集中體現。因此詞語是語文復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詞語的概念
詞語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來詞語的特征:一是能夠獨立運用,二是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短語、句子也能獨立運用)當中最小的。
二、詞語的種類
(一)語性
漢語的詞可以分為12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是實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和嘆詞是虛詞。
1.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實詞。如:"黃瓜、白菜、拖拉機、計算機"。
(1)表示專用名稱的叫做"專用名詞",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稱的叫做"抽象名詞",如"范疇、思想、質量、品德、友誼、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詞",如"上""下""左""右""前""后""中""東""西""南""北""前面""后邊""東邊""南面""中間"等。
2.動詞: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
(1) 有的動詞表示一般的動作,如"來、去、說、走、跑、起飛、審查、認識"等。
(2) 有的動詞表示心理活動,如"想、重視、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這樣的動詞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 有的動詞表示能夠、愿意這些意思,叫做"能愿動詞",它們是"能、要、應、肯、敢、得(dei)、能夠、應該、應當、愿意、可以、可能、必須",這些能愿動詞常常用在一般的動詞前面,如"得去、能夠做、可以考慮、愿意學習、應該說明、可能發展"。
(4) 還有一些動詞表示趨向,叫做"趨向動詞",如"來、去、上、下、進、出、上來、上去、下來、下去、過來、過去",它們往往用在一般動詞后面表示趨向,如"跳起來、走下去、抬上來、跑過去"。
(5) "是""有"也是動詞,跟動詞的用法一樣,“是”也成為判斷動詞。
3.形容詞: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樣式、性質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膽小、丑惡"。
4.數詞:數詞是表示事物數目的詞。如"一、二、兩、三、十、百、千、億、半"。
5.量詞:量詞是表示事物或動作單位的詞。
漢語的量詞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
(1) 名量詞表示事物的數量,又可以分為單位量詞和度量量詞。
單位量詞表示事物的單位,如"個、張、支、本、架、輛、顆、株、間、扇、等;
度量量詞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斤、兩、升、斗、加侖、伏特、立方米"。
(2) 動量詞表示動作的數量,用在動詞前后表示動作的單位,如"次、下、回、趟"。
6.代詞
(1) 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我、你、您、他、她、它、我們、你們、您們、他們、她們、它們、咱們、自己、別人、人家、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詞連用,起強調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們自己、 大家自己。
(2) 疑問代詞:用來提出問題。誰、 什么、 哪(問人或事物)、哪兒、那里(問處所、)幾、多(問數量)、多么 (問程度)、 怎么、怎樣、怎么樣(問性質狀態)、什么、怎樣、什么樣 (問方式行動)。
(3) 指示代詞:用來區別人或事物。 這、那(指人或事物)、這兒、這里、那兒、那里(指處所)、
這會兒、那會兒(指時間)這么、這樣、這么樣、那么、那樣、那么樣(指性質、狀態、方式、行動、程度)、 這些、那些、這么些、那么些(指數量) 每、各(指所有的或全體中任何一個)、某、另、別(確有所指,未說明哪一個)。
代詞一般不受別的詞類的修飾。代詞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實詞或短語的用法相當,它所代替的詞能充當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當什么句子成分。
7.副詞:副詞總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做狀語,如 "很、頗、極、十分、就、都、馬上、立刻、曾經、居然、重新、不斷"等。
副詞通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如"就來、馬上走、十分好、重新開始",只有"很""極"可以用在動詞、形容詞后面做補語,如"高興得很、喜歡極了"。
8.介詞:介詞總是同其他的詞組合在一起,構成介詞短語,做定語、狀語和補語。如"把、從、向、朝、為、為了、往、于、比、被、在、對、以、通過、隨著、作為。
9.連詞:連詞可以連接詞、短語、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關聯詞語可以看成是連詞,如"因為……所以、不但……而且、雖然……但是"。
10.助詞:附加在詞、短語、句子上起輔助作用的詞。助詞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結構助詞,它們是"的、地、得、所、似的";一類是動態助詞,它們是"著、了、過";一類是語氣助詞,如"啊、嗎、呢、吧、吶、呀、了、么、哇"。
11.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的詞叫做嘆詞。如:“喂、唉、喲、嗨、咦、嗯、哼、呸、哦、哎呀、啊、呀、哇”。嘆詞總是獨立成句。
12.擬聲詞:這是模擬聲音的詞。如"嗚、汪汪、轟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二)詞語結構
根據結構來考察,詞語首先可以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另一類是合成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我們主要研究合成詞,合成詞根據語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七種,如下所示:
[歌訣] 并偏支補陳加疊,外加名量很特別。
并列式:領袖、是非、開關、發展、高大、正誤
偏正式:粗心、紅色、大戰、高中、筆直、金黃
支配式:求學、補課、打球、提水、走路、看書
補充式:提高、走高、擴大、放大、縮小、變小
陳述式:地震、月亮、臉紅、眼紅、腰酸、背疼
附加式:老師、老虎、學者、老者、木頭、磚頭
重疊式:朝朝、暮暮、走走、說說、瀟瀟、皎皎、常常
除了這基本的七種構成方式,還有一種很特殊的詞語構成方式。前一個語素是名詞性的語素,后一個語素是量詞性語素,合起來構成一個詞,我們叫它為“名量式”。例如:車次、人次、人口、物件、紙張、馬匹、磚塊、肉片……。其實,這些詞語都構成方式可以當作偏正式來看待。由于它比較特殊,所以就另起一個名字“名量式”。
(三)詞語意義
根據意義來考察,對詞語進行分類,有很多標準,我們主要看下面這四個不同的標準:從意義的多寡來看,詞語可分為單義詞、多義詞兩類;從意義的正反來看,可分為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兩類;從意義附著的感情色彩來看,可分為褒義詞、中性詞和貶義詞三類;從意義附著的語體色彩來看,可分為口語和書面兩類。這里我們主要考察前兩種情況,后面兩種情況在同義詞辨析里面要提到。
1、多義詞
(1) 詞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各個義項之間又邏輯聯系,可以理解為詞語的縱向意義)。
本義是詞語本來的意思,比如:“兵”的本義是“兵器”。
引申義是一個詞語所指稱的事物發展變化后具有的在原來基礎上引申得來的意義。再比如“兵”,他除了本義之外,還有“士兵”(精兵之路),“戰爭”(連年興兵),“兵法、策略”(兵書)等意義。
比喻義是一個詞語通過比喻得來的新的意義。比如“手足”,它的本義是“手和腳”,但是在語言運用中,它又常常用為比喻義“兄弟”;再如“疙疙瘩瘩”,本意是事物表面不平整,但它常常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出現了問題”。這類詞語在口語和成語中很多,比如“眉目”“骨肉”“手腳”“首領”“文章”“節骨眼”“白費蠟”“吃閉門羹”“一頭霧水”“量體裁衣”“黑吃黑,白吃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等。
(2)一個詞語包含多個義項,也就是一個書寫形式包括多個語素(各個義項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可以理解為詞語的橫向意義)。
這種情況在漢語中比較普遍,下面舉例說明。如:白,①白顏色,②做了事情卻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結果(白費蠟);土,①土地,②土壤,③不時興,跟不上形勢;會,①聚集(會聚),②會議,③有某種能力(會不會)④交易市場(集會)。
2、同義詞和反義詞
我們主要的任務是關注同義詞辨析,但是反義詞也很重要。積累大量的同義詞和反義詞,對于思想的細密性、周密性和深刻性,對于文章閱讀與寫作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辨析同義詞的方法:(1) 從意義來辨別(辨意義)。
a.詞義的輕重不同,如:蔑視、鄙視、輕視 / 悲慟、悲痛、悲傷
b.詞義的范圍不同,如:戰爭、戰役、戰斗 / 土地、土壤、紅壤
(2) 從色彩來辨別(辨色彩)
a.感情色彩(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如:果斷-武斷/趨之若鶩-眾望所歸
b.語體色彩(口語、書面)如:爸爸-父親(家父、家嚴)/ 媽媽-母親(家母)
(3) 從詞性來辨別(辨詞性)如:
愛好(n./v.)- 興趣(n.)評論(n./v.)- 議論(多用v.)
中傷(v.)- 損傷(v./n.) 妨礙(v./n.)- 妨害(多用v.)
(4)從用法來辨別(辨用法),詞語的搭配習慣,語法功能,相應的反義詞,使用的場合和對象等等,都有所不同,從這些方面來考察,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辨析出同義詞的差別來。如:
斡旋/磋商
巴以沖突越來越激烈,世界各國呼吁用政治手段解決。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從中斡旋,使得越來越激烈的巴以沖突終于出現了轉機。
巴以沖突越來越激烈,世界各國呼吁用政治手段解決。經過多次磋商,各國認為中國能夠擔此重任。事實上中國不負眾望,終于使越來越激烈的巴以沖突出現了轉機。
這兩個詞語的使用場合和對象有所不同,“磋商”一詞適用于多方,而“斡旋”適用于單方。當然了,這兩個詞語從意義上也可以區分開來,“斡旋”是“調解”,而“磋商”是“商量、商討”。但是,加上這樣的辨析方法不是更好么?
文章瀏覽
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講義第三節詞語
來源:網絡 瀏覽:2924 下載:0 上傳:201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