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新詩以中華文化為依托,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出生和成長。臧棣曾評價新詩是“在中西文化沖突中不斷拓展的一個新的審美空間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新詩如何接納古今中外的影響所呈現的迷思是其百年發展及未來所需關注的。
新詩是在古典詩歌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但是無論其間的反叛還是背向,在本質上是不可能將兩者完全獨立起來的。早期新文學的推手胡適大力貶低文言舊詩,提倡白話新詩,但他自身仍承認有向宋詩學習的詩作,除他之外,還有許多詩人的詩作皆有古典詩的影子,如廢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國新詩無論如何發展,都是在中華文化土地上生根發芽,汲取了古典詩歌精華,這一事實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視的。
追溯歷史可見,早期新詩的發展離不開國外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的推動,他們的學識和視野都經過國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極大拓展。西方詩潮在中國的大力宣揚和廣泛傳播,這背后既有被迫推動的命運之歌,更有詩歌發展態勢的必然趨向。留美歸來的胡適對詩歌的構想無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響,以自己的《嘗試集》率先為白話新詩鋪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詩人泰戈爾影響的冰心也推出自己“愛”的代表詩集《繁星》、《春水》,為新詩注入新鮮血液。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詩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國象征派詩歌觀念的影響;40年代九葉詩派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朧詩與西方現代派的關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依然和西方詩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接受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詩歌的影響是新詩自身發展的一大動力,然而也很可能帶來視野的局限,對這兩者應如何結合和接受所呈現的迷思是新詩一直在摸索與調適的。新詩在古典詩歌的土壤中接受陽光雨露變革舊詩,結合西方詩藝追求新理念,兩者結合從而指向重生,而兩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間的融合和失真狀態,是其不斷追求中所一直呈現的迷思。朱光潛曾指出:“我們的新詩運動正在開始,我們必須鄭重謹慎,不能讓它流產。當前有兩大問題須特別研究,一是固有傳統究竟有幾分可以沿襲,一是外來影響究竟有幾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時期、文化、社會環境中,新詩的選擇是不一樣的。龍泉明也曾說:“新詩對傳統與西方的選取,在各個時期,各個詩派與當今詩人那里,常常是有條件的,有其選擇重點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詩歌影響是新詩百年來的重要標識,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如何對待這標識所體現的交融迷思卻仍在摸索中,這一自身特點將有待于詩歌的自身呈現和不斷拷問,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詩歌發展中得到更多的領悟與解釋。
(摘編自陳西西《新詩的追逐與迷思》)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我國新詩就是將古典詩歌的審美元素與外來詩歌的審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 我國新詩在發展中與古典詩歌出現了反叛與背向,因為兩者在本質上就是獨立的。
C. 我國新詩早期受到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的推動,被迫與西方詩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D. 我國新詩一直沒有停止摸索與調適自身應如何將我國古典和西方詩歌結合的問題。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首段先寫新詩產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詩如何接納古今中外的影響所呈現的迷思的問題。
B. 二、三段運用例證分別剖析了影響新詩發展的兩大因素——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詩歌。
C. 第四段引用朱光潛和龍泉明的新詩理論,論述了我國新詩追求過程中迷思的成因。
D. 末段指出如何對待新詩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們深入審視新詩這一自身的特點。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胡適作為早期新文學的助力者,雖然看不起文言舊詩,但是透過他的詩作能讓人看到宋詩的風格。
B. 《繁星》的出現為新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閱讀《繁星》,我們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詩人泰戈爾對冰心的影響。
C. 不同詩歌流派、詩人在新詩發展過程中對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詩歌的影響受時間、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各不相同。
D. 現在我們還不能對新詩在中外詩歌影響下體現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認知,但這種認知會越來越豐富。
《新詩以中華文化為依托》閱讀題及答案
- 題目編號:26841
- 是否推薦:是
- 難度平均:3
- 質量平均:3
- 收藏次數:1
- 瀏覽次數:1899
- 使用次數:2
- 創建時間:2018-09-01
- 上傳用戶:gzywtk
- 上傳時間:2018-12-21
- 考點詳細:現代文閱讀-論述類文章
- 選文題目:新詩以中華文化為依托 作者:陳西西 體裁:社會科學類
試題內容:
試題答案: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原文“在巾西文化沖突中不斷拓展的一個新的審美空間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及后文“兩者結合指向重生”可知新詩并非簡單地將兩者之間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詩。B項,“因為兩者在本質上就是獨立的”分析錯誤,原文“在本質上是不可能將兩者完全獨立起來的”。C項,“我國新詩早期受到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的推動,被迫與西方詩歌保持緊密的聯系”分析錯誤,原文“這背后既有被迫推動的命運之歌”指的是時代命運,而不是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的推動。故選D。
【2題詳解】
試題分析: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C項,這兩則新詩理論主要是解決如何對待這種迷思的問題,而非其成因。故選C。
【3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A項,原文只是說胡適承認有詩作向宋詩學習,但這并不意味著讓人看到宋詩的風格。故選A。
【點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干,找準區位,然后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



- 評價此題:難度得分
- ☆
- ☆
- ☆
- ☆
- ☆
- 質量得分
-
- ☆
- ☆
- ☆
- ☆
- ☆
相關試題及考點指導
- 所屬試卷:山西省部分重點中學2019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題(高考模擬)
- 上一題目:綜合語用_光怪陸離相得益彰熙熙攘攘當務之急B琳瑯滿目相得益彰
- 下一題目:《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題及答案